家用医疗器械产品市场逐渐走向成熟
对医疗保健的需求、新技术研究与应用的结合,促使面向家庭和社区的医疗器械产品及其市场逐渐走向成熟。GDP保持高位增长和新医改启动的双重动力,正全力推开家庭用医疗器械市场的潜力之门。
在与第63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下称“医博会”)同期举行的第五届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高峰论坛上,与会专家就面向社区和家庭的医疗器械产品的开发与研究方向,进行了深刻的交流和探讨。与会专家和企业代表认为,对医疗保健的需求、新技术研究与应用的结合,已经促使面向家庭和社区的医疗器械产品及其市场逐渐走向成熟。
《医药经济报》记者了解到,不少跨国公司都看好了家用医疗器械市场,正通过各种方式加快跑马圈地,而近两年国内企业也已经向这一领域发力。中国市场作为未来的第三大医药消费体,家用医疗器械消费规模必将越来越大,这一点已成为共识。
不过,也有业内专家提醒说,由于国内在二、三类医疗器械在监管和市场等各方面仍未成熟,家用医疗器械市场仍存在不确定因素。
基础市场潜力吸引投资
事实上,跨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进入中国已经很多年,并占领了大部分国内高端医疗器械生产和出口市场。而近期以来,在较为低端的家庭和社区用医疗器械的巨大潜力,又被一些跨国公司虎视眈眈。种种活动迹象表明,跨国公司已经开始在低端市场布局。
今年4月初,一直致力于家用医疗器械的日本欧姆龙工贸(大连)有限公司对外宣布,公司正式更名为“欧姆龙健康医疗(中国)有限公司”,这宣告了欧姆龙健康医疗事业部分从原先从属于欧姆龙(中国)有限公司,转为独立运营。
对于从事业部转变为独立营运公司,在本次医博会展场,新更名的欧姆龙健康医疗日籍总经理尾关透告诉本报记者,欧姆龙这两年在中国的发展非常快速,而公司独立运营后,在集团的级别将上一个新的台阶,其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将对其在华业务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株式会社旗下各公司以及GE医疗器械等跨国公司也频频在华进行家用医疗器械方面的合作和投入。另外,部分投资机构对国内家用医疗器械市场的前景也非常看好,并已转向了投放巨资的实际行动。
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不断有资本频频接触国内部分技术较领先的家用医疗器械厂家。而有消息显示,国内家用糖尿病检测仪生产龙头怡成生物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已经获得了红杉资本与优势资本共同注资,资金达到7000万元人民币。
这一系列跨国公司的新举措或许指出了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一个新亮点,那就是中国新医改带来的医疗普及化和市场需求的增长潜力已经得到了国际巨头的高度关注,包括国外专注于该领域的跨国公司在内的企业将在中国展开新的争夺。
“近年来,中国医疗模式在逐渐接轨国际,从原来的治疗性医疗模式向全面的预防式医疗模式发展,尤其是新医改政策和中国医疗卫生发展规划的政策,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市场的潜力,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商机。在公司独立运营后,我们都可以花很多的精力,按照中国市场的需求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尾关透如是告诉本报记者。
慢病监测产品飞速增长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跨国公司对中国家用医疗器械市场的关注主要放在慢性病及老年人相关疾病领域上,包括糖尿病的血糖监测、高血压的血压测量仪及其他一些常见、长期需要接受控制和治疗的监测产品上。
有资料显示,这些领域在国外市场已经相对成熟,保健或监测性健康医疗器械的投入已经成为欧美日等国家居民消费的主要内容之一,国内家用医疗器械尽管产品品牌众多,但患者人群的人均持有率仍处于较低水平。
然而,这也正是其潜力所在。第五届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高峰论坛上,有专家认为,中国接近2亿的高血压患者和6000万的糖尿病患者,如果我国与慢性病相关的家用医疗器械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那么,中国每年在该领域的规模就可达到几十亿元。
而此前的市场数据也同样显示,已经在国内市场专注于家用医疗器械产品的企业,已经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如前述的怡成生物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其刚获得巨资投入。资料显示,怡成生物电子过去3年的年增长率都达到50%以上。
另外,欧姆龙健康医疗的年增长率也从2006年以前的增长缓慢甚至负增长的局面,转变为年平均增长率达到30%并在2009年其血压计首次超越日本、欧洲等国家的增长率,从而占据了国内市场约65%的市场份额。欧姆龙健康医疗品牌战略中心部长王莹告诉本报记者,慢病医疗器械相关龙头公司的高速发展,也反映出家庭用医疗器械用于慢性病和老年人疾病的市场空间在不断放量。
与国际水平的差距
本报记者了解到,从社区和家庭用医疗器械国内生产销售来看,目前国内涉及该领域的企业和产品品牌非常多,但是大部分企业规模小,产品较为单一,并且核心技术不明显,难以在质量上占据优势。这样的产业结构在跨国公司携带先进技术和营销理念下,将会遭遇到较大的冲击,因此,如何提高国内企业核心竞争力将是行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而跨国公司的产品则更多地在产品设计理念上体现出领先于国内产品的优势。据悉,目前在预防性医疗模式的促进下,跨国公司在开发新产品时,其优势已经从简单的测量患者各项身体指标,转向对高患病风险人群的前期预防上来,并且加强了对配套设备的开发、形成系统的管理数据库等。
尾关透告诉本报记者,与医院用的核磁共振、CT等高端医械相比,即便家用医疗器械属于较低价格的产品,其在设计和开发上也不能仅仅满足知道病情的要求,而是要尽可能地收集产品使用者的健康数据,开发更多的潜在附加值,为医生临床诊断提供可追溯性和全面性的数据,既保证了患者看病的准确性,也使得医生资源利用更加高效,这才能真正发挥家庭护理产品的价值。
“国内企业在开发家庭用医疗器械同样也需要考虑这些。”尾关透说。
记者在本届医博会上还发现,目前部分参展商参展产品已经在设计上进行了细分,依据适用消费者人群结构不同、产品作用和检测部位不同、医学临床数据需求不同等方面,开发出产品,以期更进一步挖掘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除了强调设计开发理念的差异化,有参展企业代表也向记者反映,虽然家庭用医疗器械作为较为低价值的医疗器械,对企业的技术和资金门槛的要求都相对较低,但国内在审批、监管等环节仍未完善,而如任其盲目发展,势必会造成同质化严重的现象,最终导致整个产业发展陷入疲态。有关专家在会场上也建议,国家相关监督管理部门应加强提高相关产品的监管标准,以提高准入门槛,同时采用技术淘汰等手段来增强上市产品的质量。